姚學吾
識繁寫簡 vs. 識簡寫繁
最近看到台灣馬英九先生提出“識繁寫簡”說.一時引起島內意見對立。有人以為他要叫台灣人都寫簡體字呢。後來,馬先生急忙解釋,他的原意是讓大陸人識繁寫簡。馬先生是政治人物,談這種問題自然會引起人們的質疑。他說他提這個建議是源于他非常珍視中國的古典文化。
我作為美籍華人又兼語言學家雙重身分,想和馬先生討論一下現代漢字的簡繁問題.。我們知道漢字在東漢的《說文解字》中列岀9353個字;而在清朝的《康熙字典》中收有47035個字;1986年大陸出版的《漢語大字典》中有54678個字;而後的《中華字海》就增至85000個字了。大陸現在用的簡體字有多少呢? 根據1986年出版的《簡化字總表》,我們得知,一共有2235個字。.粗略地說,簡體字約為全部漢字的四十分之一。十幾年前我在紐約大學給研究生講中國文學課時,有台灣同學問我,“老師,您怎麼會繁體字?”我說,“簡體字出現時(1956)我已大學畢業(1954)” 另外一位台灣同學問我,“是不是大陸把漢字都簡化了?”我說只有2‧5%的漢字被簡化了。不知道馬先生是否也以為大陸的漢字都被簡化了?
文字的由繁趨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魏晉時出現的楷書就是隸書的簡化。由此上推,隸書又是小篆的簡化,小篆是大篆的簡化。宋元以下,歷朝歷代都有字體的簡化。其實,台灣在1949年後也有簡體字,’台’不就是’臺’字的簡化嗎?許多姓劉的,也常自然地把它寫成刘.就是個實證。
近來台灣與大陸之間架起的許多藩籬被推到了,兩岸交往日益頻繁.這倒有必要提出在大陸最好能”識繁寫簡”,所以我也希望台灣同胞能”識簡寫繁”,以便加深交流。因為語言和文字是交際的工具。識繁、識簡也都是因交流的需要。大陸民眾去台灣旅遊,台灣學子去大陸讀書,都會自然地互相學習自己原本不熟悉的字體。
另據報導,馬先生還建議台海兩岸的學者共同編寫《中華大字典》,這到不急。因為大陸早有一本《新華字典》,雖然不大,但其中包括2235個簡化了的字,并在該字後註上原來的繁體字。除此,每個字後都有漢語拼音和注音字母.,以利讀者查閱。我以為當前兩岸的學者如能一起編寫一部《當代中國文學史》 實為當務之急。因為1949年以後兩岸的文學各走各的路,互不包容,亦不再課堂講授。現在雖有些這方面的著述在坊間出現,但多挂一漏萬,難窺全豹。古代文學止於清末,現代文學止於1949年,這方面的文學史料兩岸都不缺乏。就是當代文學的史料在兩岸都有缺项急待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