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军


英国的大学

两强争霸与“三国演义”

说起英国的高等学府,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无疑排行三甲。而三者之间几乎无法再细分座次,只能依建校时间早晚为序。

牛津和剑桥有着十分辉煌的历史,曾经长期高居世界大学之冠,人们习惯于谈教育言必称牛津剑桥。两所名校的故事可以上溯到八九百年前,在漫长岁月里两者彼此竞争、又相互合作,用双赢方式为人类科学和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被并称为Oxbridge(牛桥)。然而当人们试图在两强之间论仲伯时,颇有点像比较中国的北大清华,把谁摆在首位都有点牵强,反之把谁搁到次席也都觉得不合适。

伦敦大学是一所后起的邦联制大学,由20所大学级学院和40多所科研机构联合组成。由于成员单位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伦敦大学从来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和牛津、剑桥论过高低。如果硬性做个比较,其结果会让人觉得诧异:伦敦大学在校生达15万人,另外还有3万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而牛津、剑桥在校学生分别只有1.2万和1.7万人。学生数量多绝不意味着“滥竽充数”,伦敦大学成员单位几乎个个响当当: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亚非研究学院、伦敦国王学院 …,其中前三所学校与牛津、剑桥并称为英国G5,经常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超过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另外还有一些非常专业的机构,如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皇家音乐学院、伦敦商学院、皇家兽医学院、药剂学院等经常在专业排行中占据榜首或名列前茅。

或许你开始淌汗了,伦敦真的存在这样一所大学吗?长期执世界大学之牛耳的哈佛大学也不过只有1.8万个在读生和1.3万个进修生。答案是肯定的,伦敦大学总部位于伦敦市中心区马里特大街“大英博物馆”旁边,参观过大英博物馆的人一定会留意到那幢20多层的高大白房子,它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参议院大楼(Senate House)。伦敦大学确实是一所神奇的学校,但同时又是一所非常特殊的学校,需要慢慢地品味。全面地系统地了解牛津、剑桥和伦敦大学,尤其是它们特有的管理体制与架构,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什么是大学”“应该怎样去办大学”等重要命题。

牛津剑桥的历史渊源和传统风格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由教会创办,其目的是培养神职人员,宣传和维护宗教统治地位。12世纪前英国尚无大学,人们都是去法国或意大利求学。公元1167年英法两国关系恶化,英格兰国王一气之下召回就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另一说法是法兰西国王发怒将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赶回老家。无论如何,这些学者从巴黎回国后聚集在牛津城内,从事经院哲学方面的研究与教学,英语国家中的第一所大学由此产生。

牛津大学的出现带动了当地的发展,同时也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中世纪宗教森严统治的中心聚集着一批思想活跃、生活不羁的学生,撞击并扭曲着世间传统观念;学校凭借教会的势力抢占土地、大兴土木,并干预市政引发居民的不满;学生自命不凡、桀骜不驯的态度更是火上浇油,导致冲突不断。1209年一位学生练习射箭,误杀了镇上一名妇女。愤怒的市民抓了两名无辜的教师严刑拷打,从而引发暴乱,大学被迫解散,师生被市民追得四处逃窜。

部分教师和学生流落到牛津东北方向的剑桥镇后,被伊利主教收容,逃到其它地方的学者也慕名而来,由此造就了后来举世闻名的剑桥大学。大约在1225年,教师们选出了校长并得到亨利三世国王的批准。1233年剑桥得到了格雷戈尔九世教皇颁发的办学特许状。

1214年,经过一名教皇使节的斡旋,其他失散的学者陆续回到牛津,并被允许继续从事研究与教学活动。然而,教皇办学特许状一直拖到了1254年才正式颁发给牛津。鉴于此剑桥大学总是标榜“剑桥经常后于牛津起步但总是先于牛津完成”。

英国国王和教皇给予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支持和帮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从亨利三世起,国王和教皇一直通过法令保护这两所大学的特殊垄断地位,整整600年时间,牛津和剑桥都是英格兰仅有的大学。

在长时期垄断性办学的过程中,牛津剑桥确立了自身的霸权地位。17世纪中叶后英国逐步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并不断对外扩张建立了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长时间占据世界经济、科学技术和哲学文化中心地位。凭借这一优势和英语的特殊影响力,牛津剑桥成为世界上声誉最高、青年学子最为向往的神圣学府。

或许与这段特殊的历史有关,牛津剑桥非常注重保持和弘扬古朴的传统校风。访问牛津、剑桥大学城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历史巡礼:中世纪见棱见角的塔楼,流动着森严神秘的气息;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透露出奢华浪漫的神态;古色古香的穹顶和塔尖在烟雨蒙蒙中若隐若现,高高的石墙上爬满历史久远的老藤,肆虐的野蔓相互缠绕,夹杂着稀疏的绿叶和色彩斑斓的花朵。

剑桥城中有一条街,所有建筑都刻意保持着200多年前的原貌,旅行者可以比照陈年的图画和照片去查找一块屋顶上的砖瓦或大门上铜制的门鼻。

牛津雷德克利夫广场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校内庆典,身着“千奇百怪”长袍的人们好像从历史的童话中走来,旁若无人地享受着只有电影中才能看到的生活,反倒让短衣短裤的旅行者感到自己身上发生了错位。

沿着校园中蜿蜒的小河行走,偶尔会发现一条条古朴的长椅,镶嵌在木条上的小铜牌经常有这样的文字:“该椅子由某某学者捐赠,前面的景色是他一生最为钟爱的风光”。牛津剑桥有太多的知名学者,你会情不自禁地跟随着他们脚步进入历史的时光隧道。牛津校园中王尔德读书坐过的木凳、肖伯纳沉思时倚靠的书架,都照原样没动;剑桥田野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地方苹果树依然枝繁叶茂,留给游者无穷遐想。

牛津和剑桥已不仅仅是大学城,更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两个城市距伦敦均不足百公里,约一个小时车程。牛津在西部偏北,沿途可以欣赏泰晤士河畔美景;剑桥在北部偏东,高速两旁是迷人的田园风光。英国人把牛津剑桥当作一种传统、一种象征、一种怀恋和一种追寻。在那里可以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可以重温昔日的辉煌。外国人将牛津剑桥看成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欣赏和一种探索。在那里可以寻找典雅浪漫,在怀古的氛围中憧憬未来。

我这样的表述或许会给读者造成错觉。牛津剑桥实在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但它们毕竟是两所不同的大学。就像孪生兄弟一样,在外人眼里没有区别,而当事人却对各自的特征心知肚明。

在牛津剑桥,人们通常这样描述两者的差别:从城市格局上看,牛津是“城市里面找大学”,而剑桥是“大学里面找城市”。牛津城市人口15万,12000学生和5400教师大约占城市人口的百分之十多一点。剑桥人口不足10万,而16900学生和6935教师占总人口近四分之一,同时其他市民多数从事与学校有关的工作。可以说,剑桥更像一个纯粹的大学城。

牛津大学人文科学相对强一些,毕业生中从政比例较大,学校历史上培养出7个国家的11位国王、19个国家的53位总统和首相(25位英国首相)、86位大主教和18位红衣大主教。牛津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著名校友是撒切尔夫人、克林顿总统和布莱尔首相。而剑桥大学在工程技术方面更有优势,毕业生似乎更愿意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有80多位校友获得了诺贝尔奖,排名世界第一,比牛津整整高出一倍。剑桥大学引以为傲的校友是牛顿、达尔文、凯恩斯和霍金这样的大科学家。

牛津和剑桥之间有许多传统的竞赛项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年一度的划船比赛。一百多年来,牛津赢了71次,剑桥赢了77次,基本打平。

伦敦大学崛起

牛津剑桥始建于“中世纪黑暗时代”,在教会的支持下享有特殊权力与地位。15世纪后,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思潮极大地冲击宗教的神圣地位。16世纪至17世纪,基督教新教徒进行了一系列宗教改革,期望能够创造出一种宗教与社会和谐的新局面。牛津剑桥校园内也不断涌现出崇尚自由的进步思潮,但两所大学始终严格控制在教会手中。

欧洲人文主义浪潮在文艺复兴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不断发展壮大。19世纪初期,自由主义思潮开始冲击社会的各个方面。1827年,在一些自由主义思想大师包括哲学家杰里米﹒边沁和诗人托马斯﹒坎贝尔的呼吁下,一所不属于任何宗教教派的大学UCL(伦敦大学学院)在英国首都伦敦创立。它起初的名字就叫“伦敦大学”,其办学理念是大学社会化和无歧视思想,学校提出了“无差异接受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学生的口号,同时也第一个给予男女同等接受教育权利。

伦敦大学是全英国第一所冲破牛津剑桥统治的大学。从创立那一天起,它的矛头就直指教会。尽管那时黑暗的中世纪早已结束,但教会的势力依然强大,它竭力阻扰给UCL颁发皇家办学特许状,随后又于1831在伦敦创办了国王学院,与UCL作对。那是一个新旧思想交锋的年代,非宗教人士也极力反对国会给国王学院颁发皇家特许状。两所学校打得不可开交,最离谱的事情是两校学生分别将对方的吉祥物“雷吉”和“菲尼斯”偷走扔到田野里,UCL开山大师边沁的遗体头颅不翼而飞,据说被国王学院的学生拿去当球踢。1836年,荒诞的争斗终于停止,在有关方面的斡旋下,两所大学合并成为伦敦大学,被授予皇家特许状,UCL放弃了伦敦大学的名称,更名为伦敦大学学院。

19世纪初期,英国进入全盛时期。1815年通过滑铁卢战役击败拿破仑,大英帝国开始一步步实现统治世界的梦想,首都伦敦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伦敦大学可谓应运而生,巨大的区位优势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使它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规模上迅速超过了牛津剑桥。尤其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1895年创立)、帝国理工学院(1907创立)、亚非研究学院(1916创立)等国际知名大学加盟以后,伦敦大学的影响力完全可以与牛津剑桥媲美。

牛津、剑桥的“学院制”

就管理框架体系而言,牛津、剑桥的情况非常相似,分别由中央行政机构、科系和学院三个部分组成。中央行政机构包括摄政院(Regent House)、大学行政院(Council)、校长(Councilor)、副校长(Vice-councilor) 和理事会。其中摄政院是最高立法与权力机关,负责制定、修改大学章程与规则,任命大学行政院和副校长。校长是荣誉职务,通常由社会名流担任,唯一的职能是作为学校的象征参加重要庆典活动。大学行政院是常设中央管理机构,负责政策制定与执行,而副校长是行政首脑,领导行政院的工作。理事会是中央学术管理机构,负责学术与教学工作。

科系组织系统相对简单,其主要功能是协助大学和学院制定和实施招生规划,组织科研和教学。牛津共有16个学部,其中5个理学部又细分为30多个系,文科学部一般不再分系。学校还有一些研究所和中心,分别直属学校或分属学部、科系。剑桥有6大学部:艺术与人文、人类及社会科学、生物、临床医学、物理、技术,下设150多个科系和研究机构。

“学院”是牛津和剑桥大学组织架构中最重要的元素,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以下三个特征:

(1)与世界上多数大学的二级学院不同,牛津和剑桥的学院不是按照专业科系划分的教学机构,而是一个以食宿为基础的学术生活基地。学院设立没有考虑“经济”、“法律”、“生物”等学科方面的要素,而是“筑巢引凤”,吸引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学院的名称包括 “国王”、“皇后”、“基督”、“耶稣”、“三一”等,由创办者根据自身的背景、愿望和崇拜对象命名。

(2)学院的地位和重要性超过“科系”,牛津剑桥的任何学人包括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都必须有自己所属的学院,否则在学校便无立足之地。相反部分研究人员可以只属于某个学院,而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学部或科系,因为学院可以设立研究机构、组织学术活动。报考牛津剑桥,除了申请所读的科系以外,还必须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个人偏好或按照学校建议单独申请一个与专业毫无关联的“学院”作为自己的基地。如果我们把牛津剑桥的科系比喻为一个个窄窄的条条,学院则是一方方厚实的块块,条条块块共同组成大学的网状结构。

(3)学院是大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独立于大学之外的经济实体,而科系则不具有独立性,只是二级教学机构。从产权关系上讲,学院属于一个独立注册的基金会,章程通常规定学院只能作为牛津剑桥大学的一个机构发挥职能;或者可以这样说,学院既不属于大学,又不属于任何一个人或经济团体,它只属于学院自己。代表学院行使管理权的是资深院士以及他们推荐的院长。学院的收入有三个渠道:捐赠、学生缴费和经营性活动,其中许多学院的第一桶金来自捐赠。几百年来英国有一个传统,即皇室成员、教会和社会成功人士为牛津剑桥捐赠学院,两所大学将此传统发扬光大,很多院士或长期服务的职员会选择将遗产捐给学院而不是传给后代,而众多的优秀毕业生包括成功的企业家甚至国家元首为母校提供了大量资金。牛津剑桥的学院之间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最富有的几个学院拥有大量土地(历史上在宗教战争中支持了获胜的一方,被赠与土地),并经营着自己的投资活动。

综上所述,牛津剑桥从硬件上讲主要由学院组成,其中牛津有39个学院和6个“准学院”(永久性私人学堂 - Permanent Private Halls),剑桥有35个学院。这些学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牛津和剑桥小镇上,相对比较集中,各学院拥有宿舍、教室、办公室、会议室、图书馆、餐厅、体育和文化设施。大学的设施相对单一,主要包括中央办公区、图书馆、教室和科学实验室等。学生除了上大课、做实验和到校系图书馆查找资料外,主要活动场所是学院,包括食宿、读书、辅导、作业、论文,也包括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

为了进一步认识牛津和剑桥大学中学院的性质,下面从它们的起源入手进行深层次的考察。

牛津大学最古老的学院“默顿”创办于1264年,在牛津大学创立后第97年建成;而牛津最新的学院“凯洛格”1990年建成,1994年才获得学院资格。

剑桥大学的第一所学院“彼得”比牛津的默顿晚了20年,由艾利修道院的巴尔夏姆主教创办,此时剑桥大学已经走过了75年的历程;而剑桥最新的一所学院“罗宾逊”则建于1977年。

牛津、剑桥在建校初期并不拥有任何房产,而是租用房子讲课和生活。大学生们住在专门旅舍(hostel)里,由店主负责监督。到13世纪后期,牛津和剑桥已经分别有几十家类似的大学公寓。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件,并逐步演变形成了今天牛津剑桥独具特色的“学院制”。

部分教会、皇家人士或社会名流通过出资建设或购买大学公寓的办法向牛津剑桥捐赠“学院”,也有一些大学公寓的业主主动将资产捐给大学。这些捐赠者从产权关系上不再是学院的所有者,但仍受托于基金会实际控制或管理着学院。这很像当今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将公司的股权捐赠给慈善机构一样,“微软”和巴菲特属下的投资公司股权不再直接归属个人,但他们仍可以作为慈善机构的代表继续管理企业。捐款可以保证学院的稳定性、持久性和独立性,为牛津剑桥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做出重要贡献。

牛津剑桥大学科系与学院的性质和功能非常复杂,其基本轮廓是:双方在招生、教学和学位颁发方面是行政隶属关系;但双方又是合作关系,隶属于不同的实体,在经济上相互独立。大学资金主要靠国家教育拨款,而学院则按照独立实体模式运作,自谋生路,自负盈亏。大学负责统一安排招生计划,并与学院共同实施招生;大学统一安排教学计划、课程和讲座,组织考试,颁发学位;而学院负责为学生提供生活与学习条件,负责指派校监(Tutor)照顾管理学生,组织业余辅导、各类社团和文体活动。

更为复杂有趣的是教师的归属,牛津剑桥的教师隶属不同的学院,任院士,或研究人员,甚至承担重要管理工作。其办公地点主要在学院,也在学院辅导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对外交往时,他们更愿意介绍自己的学院,然后再说明自己的专业。牛津剑桥一些学院资金充裕,也高度重视自身的影响力,故而资助一些知名学者在学院设立研究中心和培训项目,大有取代大学之势。还有的学院不招生,专门组织课题研究。

伦敦大学的联邦制

牛津剑桥的“学院制”可谓独树一帜,而伦敦大学的“联邦制”则更为鲜见。实际上,伦敦大学是一个大学联盟,由60多家高度独立的学院和研究所共同组成。从历史上看,这些学院并非由伦敦大学出资设立,而是各自创办后向伦敦大学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成为大学成员。从地理角度看,60多家学院和研究机构散落在大伦敦地区1579平方公里的几十个行政区内,各学院只有保持相对独立才能够正常运行。

伦敦大学校长由英国皇室重要成员安妮公主担任,大学不设学部与科系,其主要功能是协助安排政府对大学成员单位的教育拨款,制定科研教学标准并监督执行,促进大学与成员单位对外宣传与学术交往,审核并颁发学位证书,支持学生社团和学生会活动,通过各类奖学金计划为学生提供资助等。

伦敦大学成员单位大体可分为三个类型:(1)大学级学院,包括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王学院、亚非研究学院、伦敦商学院、皇后玛丽学院、皇家音乐学院、中央讲演与戏剧学院、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伯贝克学院、教育学院等20家,这些学院被授权颁发学位,故称作“认可机构”(recognised bodies)。实际上绝大多数学院选择不履行该项权利,坚持由伦敦大学统一授予学位。(2)高级研究院,包括高级法律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古典研究所、考陶尔艺术研究所、英联邦研究所等10多家机构,这些单位提供伦敦大学学位课程,但没有直接授予学位的权利,被称作“指定机构”(listed bodies)。(3)校外学院,伦敦大学是世界上最早推广远程函授教育的高等学府,目前大约有30000学生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函授点接受伦敦大学的学位教育。

英国东南部许多大学建校时都是伦敦大学的附属学院,根据授权安排教学。目前在英国大学排名第15位的南安普顿大学在1952年获得皇家特许状之前就由伦敦大学学院提供大学课程指导。同时伦敦大学许多学院下属的二级研究院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或在特殊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如伦敦大学学院的伦敦医学院、眼科研究所、神经病学研究所,亚非研究学院下属的犹太研究院、伊斯兰研究中心等。

需要说明的是,伦敦大学并非所有位于大伦敦地区的高等科研教育机构混合体。在不断扩大规模的过程中,伦敦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办学标准和质量控制。目前大伦敦区域内仍有几十所水平较高的高等教育机构希望加入伦敦大学,始终未得到批准,其中大约10所学校如城市大学、萨里大学、伦敦艺术大学、金斯顿大学、格林尼治大学、南岸大学已经排在英国百强大学之内。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进入21世纪以来,伦敦大学联盟内的若干超级学院一直担忧大学成员单位的一致性和纯粹性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对伦敦大学过于庞大,鱼龙混杂现象的不满情绪。最为震惊的是帝国理工学院于2007年百年校庆之际宣布退出伦敦大学联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联邦制”大学崩溃的担忧。好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和国王学院公开站出来表示不会退出伦敦大学,暂时平息了风波。然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宣布2007年以后入学的学生可以选择获取伦敦大学学位,也可以选择获取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自己的学位。

英国大学的特征

文章写到这里,似乎还差一个结尾。它的选题是《英国的大学》,却只讲了牛津、剑桥和伦敦大学三所学校的情况,当然后者的内容比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要丰富热闹得多。

英国是教育大国,从吸收外国留学生的数量来看,排世界第二位。而排名第一的美国在教育制度和文化上与英国有很大的继承性。英美高校教育对于全球学子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除了两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地位和语言的优势以外,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英美教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实用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其中实用性是核心。大学教育强调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即我们常说的“学以致用”。英美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选择能力,这与中国学校“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英国大学认为,大学生在完成3至4年高等教育基础课程后,应该有能力选择自己人生的方向。研究生阶段的学位与课程设计分为“研究式学位”(Degree by Research)和“听课式学位”(Degree by Taught Course)两种。学校鼓励立志于科研教育事业的学生去读2至3年的“研究式学位”,通常这类学位课程可以发展成为博士学位课程。至于那些希望从商、从政的大学生,学校的建议是读一年制的“听课式硕士学位”(Master Taught Course),或者先工作一段时间再有针对性地回到学校读学位。对于技术性较强的职业,如律师、会计、建筑设计以及证券、投资、保险等,通常需要先找到相关的工作,经过3至4年“学中干、干中学”的过程,逐步完成多门考试及能力测试取得高级从业证书。

“研究式学位”课程包括硕士、副博士和博士。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副博士和博士是一个学位的两个阶段。拥有硕士以下(含硕士)学位的学生申请读博士学位,需要注册为副博士/博士(M.Phil/Ph.D)学位生。完成课程学分后,学位生需要在1至2年内写出详细的论文大纲及两三个章节的内容,大学(或系)学术委员会根据论文选题、大纲和完成的章节水平以及指导教师的意见决定是否同意学生由副博士生转为博士候选人。这个过程叫做“升级”(Up-grading)。通过升级的学生多数会选择转为博士候选人,但也有少数学生会选择只拿副博士学位,其中原因很多,如师生关系或兴趣变化要求更换专业甚至转校;读书经费紧张、时间不允许或找到了好的工作机会;也有极少数欲望和能力都非常强的学生决定两个学位通吃。未能通过升级的学生通常有三条路:(1)继续努力升级,(2)完成论文拿副博士学位,(3)被迫放弃。

在中国,中学生只有高考一条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不小心失足后只能来年再战。而英国学生的选择机会很多,高校录取学生的方式是个人申请、学校审核。高考成绩单(A-level)是一种资历证书,各自根据情况一门一门地考试,成绩不满意还有1-2次重考机会(当然要单独申请、另行缴费),A-level成绩可以在不同的年份使用,大学在校生也可以重新申请到其它学校读本科。大学3至4年的时间非常关键,在完成课程和学分的同时,学校鼓励学生认识自己,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工作或深造的方向。研究生学位制度与课程设计充分体现出英国高等教育实用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特征。英国大学不鼓励想发财或有“政治野心”的学生去读“研究式学位”,一则浪费时间,二来不符合专业与个人兴趣统一的原则。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英国大学中的科研教学人员里面,来自东方的学者学习成绩好,考试能力强,而出重大研究成果的则往往是西方学者。许多东方学者留在大学是为了生存,而西方学者大多因为兴趣而工作。短时间内前者的爆发力会强一些,而“水滴石穿”靠得是耐力,一定要有兴趣作为支撑。英国大学中“倒卖学位”、“挪用科研经费”的腐败现象相对要少。想发财的人大多去了商界,留下来的学者靠得是兴趣,是对专业的热爱,况且生活质量有保障。他们享受学者人生,也知道大学是干什么的,可谓“心静如水”。

中国的大学正在走向实体化、独立化,大学制度改革面临重大挑战,希望英国的经验成为有益的“他山之石”。